我们这十年
节选自中国化工报 2022年7月1日 记者:李东周、王鹏
十年很长,山川易容,命运改变;十年很短,不夺其志,不改初心。2012~2022年,是经济跃升、绿色发展、创新突破的十年,也是坚守梦想、挥斥方遒、凝心聚力的十年。这十年,有太多变化令人动容,太多成就让人惊叹,太多故事值得铭记。
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适逢“七一”党的生日,我们试图用5个人的故事,来讲述这非凡的十年。
(以下内容为节选)
矢志创新,不负国家战略使命
尽管担任中科合成油公司总经理已10多年,李永旺仍习惯别人称呼他为“李老师”。或是一种执拗,也或是一种情怀。
在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求学和科研经历,让他身上有种浓厚的老派知识分子气质——厚眼镜、薄嘴唇、眼神专注。正是凭着这份专注,他为中国的煤制油事业献上了从而立到花甲的30载岁月。
前20年,他研发出煤间接液化技术。以2009年伊泰项目出油为标志,中国煤制油从实验室的“种子”绽放为产业之花。而最近10年,他多年的梦想——建成百万吨级煤制油工厂已照进现实。
李永旺,60岁,科研工作者
2012年,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示范装置决定采用中科合成油技术建设。但从梦想到现实,是一场充满考验的远征。试验反复、建设停顿、人员流动,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有一次,费托蜡罐子冒顶。现场满地都是喷涌而出的费托蜡珠,滑得站不住人。所有一线指挥人员很快赶来,大家二话不说,全力处置突发情况。”李永旺现在想起仍深受触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真的只有在中国才可以。”
煤制油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6年。那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神华宁煤项目视察。站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总书记说,在我国建设一个目前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具有战略意义,要再接再厉,精益求精,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总书记的指示让李永旺倍感振奋:“我们干了一辈子煤制油,最后为啥能成?实事求是地讲,就是因为总书记站在国家层面上,看到了这个事儿的重要性。”
从那时起,李永旺更加玩命。贺兰山下,茫茫荒漠,他穿梭于巨大的装置、管道和脚手架之间,同现场一百五六十名科技人员、几百家单位一起,将项目的22万个控制节点一一调通。
2016年12月21日,塞上寒风凛冽,李永旺热血沸腾。第一次试车,神华项目油品a线就打通全流程。出油了!那一瞬间,他流泪了:“没辜负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
项目建成了,李永旺奔波如故,没有停歇。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哪里有煤,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踪迹所至,产业生花。内蒙古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相继投产。在陕西榆林,总规模超600万吨/年的煤制油示范项目也在建设中。“能把煤制油做到这种程度,这辈子没白活!”李永旺说。
2021年11月,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项目主要完成人,李永旺感慨万千:“这10年,国家政策的整体导向、在人才体系上的开放态度,让科技创新越来越好。这是美国、欧洲都做不到的。”
展望下个10年,李永旺认为,煤制油在产品集成上仍任重道远,但他决意全力以赴。“这是国家的事儿,咱不能给国家丢脸!”他提高了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