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旺的“三牛”精神
人生的意义莫过于事业的成功、社会的认可,而李永旺30多年的科创经历和科创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2020年12月22日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公务员表彰大会上,怀柔科学城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永旺作为怀柔区推出的北京市劳动模范名列其中。由此,这也成为他事业成功、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
据悉,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每五年评选一次。2020年的劳模评选工作更是聚焦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突出体现了弘扬首都“高精尖”产业带头人的特点。李永旺作为科技尖端企业的精英,在这次评选中更是引人注目,这无疑为他的人生履历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善当拓荒牛
科创打先锋
2016年12月,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投料,产出费托合成轻质油、稳定重质油、稳定蜡与柴油,各项指标分析合格。至此,煤制油全流程贯通,标志着采用中科合成油公司费托合成煤制油核心技术的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由此创造了中国煤制油工业的历史时刻。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自主掌握了成熟可靠的百万吨级煤制油工业技术,并且无论是从装置规模上,还是从技术的先进可靠性上来讲,均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这一重大项目取得成功的背后,倾注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旺的辛勤汗水。
根据中石化经济研究院信息,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72.7%。另据国家统计局信息,从2015年12月到2018年8月,中国月均石油产量同比增长基本都为负值。这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一大痛点。李永旺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出一条以煤制油的创新之路。未来,如果我国煤制油年产能达到5000万吨级别以上,起码可以解决亿吨的煤炭消耗量,使其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么大的煤炭消耗量,意味着李永旺的科研团队发展空间非常大,值得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其实,这也正是李永旺团队研发的方向和使命所在。
李永旺的底气,源于他对煤制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及成功的市场化推广模式。他说:“我是站在过去十几年积累起来的水平上,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因此煤制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强化技术基础研究和过程模型化工作,实现催化剂技术的原始创新,并形成了以合成油技术为主导的煤转化过程的整体工艺优化与集成能力。”
在李永旺领导下,他的团队开展了以单元过程装置开发为目的的工程化技术研究,即大型f-t合成反应器的流体力学、反应器结构、内部构件的优化,材料方面的工程研究与开发,以及大型换热器、分离器等设备结构优化研究与开发;加强工程设计队伍建设和实验室支撑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与装备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大型设备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基地建设;开展针对性的油品加工技术研发,与煤基合成油品技术的研发结合起来,建立系统的合成油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
“我们煤制油项目国家总共花了不到1亿元,企业花了几百亿元。为此可以看出,想要让产业化取得成功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李永旺说。2006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尝试。他们联合伊泰集团、潞安集团、神华集团、徐州矿业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组建了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催化剂生产、特种专用设备的制造、工程总承包为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由此一来,李永旺的身份,既是研究员又是总经理。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不仅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提供了诸如市场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产业链协同体系。“凭借这个独特的体系,终于把事干成了。”李永旺非常自豪。
愿当老黄牛
敬业做标兵
除了研发煤制油老本行外,李永旺团队正在探索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路径,目前已经在煤炭分级液化、褐煤加工、煤焦油加工、重油加工等技术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并逐步开展技术的工业化示范,使合成油团队不但在煤制油市场拥有绝对的技术产业化优势,在含碳资源转化领域也具备了引领性影响力,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学术带头人,李永旺研究员有效地集合了国内科研和工程技术力量,由他牵头成立的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在“十五”期间开始培育,并在“十一五”计划初期正式建设的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其主要目标是结合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针对煤炭间接液化这一复杂的技术体系,利用中科院和国家的积累投入为引导,引进市场资源,采用公司化运行,在体制和机制上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形成煤炭间接液化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化支撑平台,以服务国家和市场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李永旺研究员以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为核心,探索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实施和服务为一体的技术开发和转化的创新体系,形成的成套技术已使得包括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400万吨/年、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山西潞安100万吨/年等三个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这充分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并使其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成果。
煤炭间接液化自主技术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国家大规模煤制油战略产能实施的技术基础,经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标定,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首批商业化示范应用。除此之外,中科合成油公司还全面完成了产业技术升级,形成了技术经济性更为优化的新一代间接液化成套技术,以满足国家补充油气不足的战略需求。
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李永旺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在科技创新的沃野里。
近年来,李永旺研究员先后在能源加工设备、科学仪器、制造机械等新型设备方面也做出了突破性贡献,并在技术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高效集成减排技术,促进煤制油产业发展”是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核心理念。对于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而言,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开展煤炭利用技术的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研究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生物质转油技术,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未来社会发展对能源的基本要求是安全、经济、高效和清洁利用。根据煤炭间接液化过程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费托合成过程与未来生物质(特别是残渣)利用衔接性好的特点,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重点在煤炭间接液化生产油品和化学品的技术方面实现创新性研发,对煤炭间接液化与低温干馏、分级液化、燃气轮机发电等大能源过程集成进行技术方案研究,以提高整体能量转化和利用效率,同时结合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项目,积极推动费托合成技术在生物质方面的应用。
乐当孺子牛
公益献真情
李永旺研究员现任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煤基液体燃料研发中心主任、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北京市怀柔区政协副主席。多年来,主要从事量子化学、分子模拟、催化反应、动力学和能量转换过程模拟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煤、重油、生物质等含碳资源转化为清洁能源的工艺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研究。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业绩,2018年,李永旺研究员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0年,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在事业取得成成功的同时,李永旺并没有忘记责任与担当,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关注着社会上的特困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
在李永旺的倡导下,多年来,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项目活动,并在国家或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悲剧性事件时,主动开展援助和捐赠活动。2008年,在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仅公司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公司员工也捐出近8万元的善款,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公司还与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建立合作关系,为改善灾区和贫困地区师生的教学条件,开展了教师培训培养工作。2012年至2014年,公司相继开启了湖北五峰、远安、宜昌等地区的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项目,累计捐款70余万元。
不仅如此,公司在北京市怀柔区也先后多次开展募捐活动,建设了长哨营中心小学天文观测站,开设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技教育项目,累计捐资金额40万元。
2021年春节前夕,公司又出资1.5万元,为怀柔区桥梓镇一渡河村的50多户老党员、困难户送去了米面油。
为支援怀柔政协事业的发展,2021年4月,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又向怀柔区政协捐款30万元,用于区政协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庆典活动和相关工作的开展。
一次次捐助,一项项善举。再现了李永旺的责任担当和委员情怀,展现了一位高科技企业家的新时代劳模风采。
李永旺表示:在今后的征程中,将继续秉持劳模的“三牛”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开发更加高效的煤制油新技术,以满足国家对液体燃料的重大需求,并协调发展碳减排技术,为国家能源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断奋斗,为怀柔科学城的发展再做贡献、再立新功。(转自怀柔区政协专委会四室 作者:魏明俊)